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科研成果 >> 正文
西和、礼县乞巧民俗原型考察
日期:2015-03-25 09:26:47  发布人:admin  浏览量:

甘肃西和、礼县的乞巧民俗,属秦人遗风,流传在秦人早期活动区域。该乞巧民俗在全国众多乞巧文化中最为典型,鉴于其活动时间长,活动仪式完整,活动内容丰富,2006年12月,西和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2008年被列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民俗活动之所以能够完整保存下来,作为活态文化传承至今,这与西和、礼县一带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有很大关系,也与乞巧活动本身所具有的神秘的巫文化成分密切相关。西和、礼县乞巧民俗的本质特征是未婚女子组织参加的连续七天八夜的一场祭祀活动,巧娘娘是祭祀活动的灵魂,巧芽是本节俗的特殊祭品,乞巧过程需要女孩子既跳又唱,歌诗舞三位一体,保存了较多古代祭祀因子。因此,西和、礼县一带流传的乞巧民俗活动具有原型价值,保存了古代乞巧民俗的原始形态、初始样式,其活动本身所传承的经典性与规范性不容被忽视。“以被确定的原初形态而存在,是事物最初的生成以及所从动变的来源,具有模式功能和发生学意义。”[1]由此,我们会发现传统的民间乞巧女儿节与所谓的七夕情人节,两者不论形式还是内涵都有很大差异。

分享到
核发:0 点击数: 收藏本页

版权所有@ 陇南师范学院 陇南文史研究中心  电话:0939-3201436  来稿邮箱:lnszwsyjzx@163.com 地址:甘肃省成县河东区陇南路34号(742500)

陇ICP备16000659   
甘公网安备 62122102000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