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逵夫先生认为,乞巧源于秦人祭祀先祖女修的活动,是早期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近年来,随着北京大学、西北大学、陕西考古所、甘肃考古所等五家联合考古队在西汉水上游的考古发现,特别是礼县大堡子山地区秦人先公陵墓的考古成果被公诸于世,西汉水上游地区是秦人西迁到陇右后活动的核心地区得以确认。这就为秦人早期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考古学证据。在此基础上,西北师大博导赵逵夫教授将文献记载与考古成果结合,对秦早期活动的核心地带西汉水上游西礼地区的乞巧民俗活动立项研究,先后给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指出“织女乃是由秦人始祖女修而来”,“上古时期以人命名的星名大都是部族中的杰出人物”,“传说中的秦人始祖女修,就是以织而闻名,传于后世的。因系氏族始祖而又有神话故事一直流传下来,故成为星名”,“西礼两县隆重的乞巧风俗是秦文化的遗留”,“又以‘汉’天河之名,显然是秦文化的遗留”。柯扬教授认为,陇南西礼一带的乞巧活动是古老的秦文化的延续与活态存在方式,巧娘娘是祖先崇拜(善织的女修)与星辰崇拜(被神化了的织女星)的合二而一,反映了我国传统岁时节日与民间信仰的密切关系。[2]西和乞巧节在历史上当然也在发展变化,不断融入时代文化和价值取向的因素,但它不是朝着牛女爱情传说的方向延伸,而是朝着为受压迫的农村妇女争取社会地位和话语权的方向发展,成为女孩子们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角色过渡,为她们的成长和成熟提供了广阔的社交空间和教育实践。赵先生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已被许多学者认可。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甘肃陇南西礼一带的民间乞巧风俗,就是秦文化的遗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