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陇南市地方志办公室,甘肃陇南 746000)
摘 要:赵煚,字通贤,北魏天水郡西县(今甘肃礼县)人。幼年时父亲去世,侍母至孝,以恪尽孝道而闻名于世,西魏大将军、尚书令宇文泰特令招其为丞相府参军事,成为宇文泰的重要幕僚。北周时,历任荆州总管长史、民部中大夫、天官司会和御正上大夫,在杨坚逼迫周静帝“禅位于隋”的活动中,赵煚以大宗伯、大将军、金城公之职鼎立支持杨坚登基,为隋朝开国元勋,被隋文帝拜为尚书右仆射,位列宰相。后出任冀州刺史,规定了标准的铜斗铁尺,被朝廷颁行全国,威德并施,政绩叠出。为隋朝开国重臣。
赵煚,字通贤,北魏天水郡西县(今甘肃礼县)人。生于北魏孝武帝永熙元年(532年),卒于隋文帝开皇十九年(599年)。出身豪门,祖父赵超宗,曾任北魏河东太守(治今山西运城)。父亲赵仲懿,任职北魏尚书左丞,职责是监察包括尚书令在内的尚书台(相当于丞相府)所有官员。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孝武帝元修为防权相高洋的迫害,以西巡为借口,悄悄带领左右匆匆逃出北魏的帝京邺城,投奔到关陇军阀鲜卑人宇文泰的领地长安。十二月,孝武帝被宇文泰毒杀,次年正月宇文泰拥立北魏孝文帝的孙子南阳王元宝炬为帝,建都长安,改元大统,史称西魏,与高欢所拥立的东魏对立。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今陕西、甘肃等地属西魏。
赵煚的父亲赵仲懿任职北魏尚书左丞,虽具体情况不详,但作为起于陇右西县的朝廷大臣,跟随孝武帝西投宇文泰应在情理之中,史载其“早逝”,可能到长安时间不长,赵仲懿就去世了。父亲去世,孤儿寡母,加之社会动荡,赵煚一家生活顿时陷入困境,父亲的灵柩也无法送回家乡安葬,只能在长安城附近安葬。在十分艰难的日子里,赵煚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十分重视对他的教育,教其习经读史,熟知礼仪,他对母亲也十分孝顺,周围人们都很称赞他。
西魏大统十一年(545年)时,有人盗伐了其父坟墓旁的树木,赵煚痛哭流涕,不能抑止,并奋力将盗伐者执送官府。这件事被西魏尚书右仆射周惠达知道后,周惠达专门召见了赵煚。周惠达当时兼任吏部尚书,负责荐举官吏,他唯才是举,声望极高,尤以举荐奇才苏绰传为美谈,能被周惠达召见,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年仅十四岁的赵煚虽然处境困顿,但他并不自感卑微,而是和他三百多年前的乡亲赵壹一样,见高官周惠达时只“长揖而不拜”,傲骨诤诤,颇有名士风采。他哭诉了自己的孤苦身世,涕泪交流,悲不自胜,周惠达听了十分感动,为之流泪并叹息良久。自此以后,赵煚遂以恪尽孝道的孝子而闻名于世。